
最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宣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潘旭研究员和田兴友研究员团队,与韩国成均馆大学的Nam-Gyu Park教授以及华北电力大学的戴松元教授共同在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取得了一项新的重要突破,他们首次揭示了之前钙钛矿电池性能不佳是由于钙钛矿阳离子面外分布不均匀所导致,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采用了1-(苯磺酰基)吡咯(PSP)作为添加剂,成功实现了钙钛矿薄膜相分布的均匀化,并取得了26.1%的光电转换效率(PCE)。
目前,钙钛矿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领域。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它具有高效率、低成本、易制备等优点,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候选。有许多企业也已开始相关方面的布局,例如,比亚迪公司近期宣布,他们将不断加大太阳能技术研发的投入,成立光伏技术研究院,积极布局钙钛矿电池技术,以推动电池转换效率的不断创新,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来自京都大学的日本初创企业Enecoat Technologies和丰田公司宣布,他们将共同研发“钙钛矿型光伏电池”,这被视为新一代光伏电池的首选。他们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纯电动汽车的车顶等部位。
预计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钙钛矿电池在市场上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